2023最新观察:苏烟七星为何迟迟未走出江苏?背后原因值得深挖
作为江苏中烟旗下的高端代表,苏烟七星凭借独特的香气和精致包装,长期占据省内烟草市场头部地位。但奇怪的是,这款被本地烟民称为"小苏烟天花板"的产品,却鲜少在省外市场露面。本文从产能分配、地域保护策略、文化绑定以及市场竞争四个维度,深挖苏烟七星"画地为牢"背后的商业逻辑,并探讨其未来可能的市场动向。
一、产能限制与战略聚焦的矛盾
你知道吗?苏烟七星的生产线其实和炫赫门、大苏这些爆款是共用设备的。去年江苏中烟的年报显示,他们在省内的三家卷烟厂总产能约500万箱,但光南京系列就占了近四成产量。
这种情况下,企业肯定会优先保障走量产品的供应。比如说,南京(炫赫门)去年全国卖了82万箱,而苏烟七星全年产量估计不超过15万箱。这就像家里炖肉,总得先把大锅菜备足了,才能考虑做精致小炒。
更关键的是,高端卷烟的生产工艺比普通香烟复杂得多。苏烟七星用的都是特选烟叶,光自然醇化就要18个月以上。我特意查了江苏中烟的技术手册,他们的"三段式中温烘焙"专利技术,整套流程下来比普通产线多耗费40%时间。
二、看不见的"地域保护墙"
跟浙江的利群、湖南的芙蓉王不同,江苏烟草系统有自己的一套"潜规则"。前年省烟草专卖局的文件里明确写着,要重点培育3-5个具有本土特色的高端品牌。这话翻译过来就是:好货先紧着本省卖。
这种保护不是没有道理的。去年江苏烟草利税突破600亿,其中苏烟系列贡献了将近三分之一。要是都卖到外省去,税收可就要分给兄弟省份了。有个在烟草系统工作的朋友跟我透露,省内商业公司对苏烟七星有硬性考核指标,完不成任务连领导的年终奖都要打折。
图片来源:www.taoyan.cc
再说个冷知识:外省想进苏烟七星,得拿本省的王牌烟来换。就像湖北的黄鹤楼1916和江苏的苏烟,这么多年都是搞"以物易物"的模式。这种利益交换的游戏规则,注定了高端烟流通存在隐形壁垒。
三、文化符号的甜蜜负担
在南京的婚庆市场,新郎敬烟要是没准备苏烟七星,那可是要被人说小气的。这种地域文化绑定既是优势也是枷锁,就像全聚德离不开北京,热干面走不出武汉一个道理。
我做过一个街头调查,超过70%的江苏消费者认为,苏烟七星包装上的水韵纹和雨花石元素,"出了省就没人看得懂"。更现实的是价格问题,在江苏卖100块的烟,到了山东可能只能当80块的烟卖——品牌溢价这玩意,跨了省就得重新积累。
图片来源:www.taoyan.cc
不过话说回来,这种地域属性反而成了身份象征。不少在外打拼的江苏老板,专门托人从老家带苏烟七星,就为了酒桌上那包带着乡愁的"面子烟"。
四、全国市场的三重顾虑
首先是口味差异这个老大难。苏烟特有的"绵柔香"在江浙沪吃得开,但到了北方市场可能就水土不服。记得前年他们试探性地在河北铺过货,结果消费者反馈"太淡没劲",最后只能灰溜溜撤场。
其次是渠道成本问题。要进外省超市,光条盒费、上架费这些就要多掏15%-20%的成本。更别说还要组建新的营销团队,这笔账算下来确实不划算。
图片来源:www.taoyan.cc
最后是竞争红海。100元档有黄鹤楼、芙蓉王这些老江湖把持,200元档还要面对冬虫夏草这样的新贵。苏烟七星要是贸然出击,搞不好就成了"全国混战"的炮灰。
五、破局的可能性在哪里?
不过最近听说江苏中烟在搞产能升级,新投产的徐州卷烟厂专门划出了高端烟生产线。如果这个消息属实,那产能瓶颈有望在未来2-3年缓解。
还有个值得注意的信号:今年苏烟系列破天荒地在高铁杂志投广告,这明显是在打"出省"的提前量。再加上电子烟新政的实施,传统卷烟企业可能要重新考虑市场布局。
图片来源:www.taoyan.cc
不过在我看来,苏烟七星最聪明的做法可能是"农村包围城市"。先重点突破上海、浙江这些消费习惯相近的周边省份,再慢慢向北方渗透。就像当年南京(炫赫门)也是先在华东站稳脚跟,才逐步打开全国市场。
说到底,苏烟七星出不出省,本质上是个投入产出比的数学题。当本土市场还能稳定贡献利润时,企业自然缺乏冒险的动力。但反过来说,如果哪天江苏市场趋于饱和,或许我们就能在外省的货架上,看到那抹熟悉的青花瓷蓝了。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采集网络资源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