厦门香烟2025年市场冷遇真相:本地老字号为何全国遇冷?
作为福建烟草界的「扛把子」,厦门牌香烟这两年日子有点难。从老烟枪们的心头好到年轻人压根不认的尴尬处境,这个诞生于1956年的老品牌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。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说说,厦门香烟为啥在外地市场死活打不开局面?是品质滑坡还是另有隐情?这里头既有地域保护的历史遗留问题,也有新消费趋势的冲击,甚至藏着整个烟草行业的转型阵痛。
一、地域基因成就了它,也困住了它
要说厦门香烟的「水土不服」,得从它的诞生背景聊起。当年厦门卷烟厂搞出七匹狼系列的时候,压根没想过要卖给全国人民——烟叶用的是本地「古田小种」,香料里掺着闽南人最爱的兰花香,连包装设计都透着鼓浪屿的文艺范儿。这种「在地化」策略在省内吃得开,可出了福建就...这么说吧,北方老铁抽惯了醇厚劲大的烤烟,碰上厦门香烟那股子「海风裹着花香」的味儿,十个有八个得皱眉:「这抽的是烟还是空气清新剂?」
再说个硬伤:产量根本撑不起全国市场。厦门烟草年产量80%以上得优先保障省内供应,剩下那点配额连周边省份都喂不饱。去年浙江经销商想订2000箱七匹狼,结果只拿到300箱,搞得人家干脆转投云烟怀抱。这事儿在业内都快成段子了——「厦门烟好是好,就是比茅台还难抢」。
图片来源:www.taoyan.cc
二、新时代的三大致命伤
首先是价格定位的尴尬。拿当家产品七匹狼(厦门)来说,20元档的定价在省内算中端,可放在全国就是个「夹心层」。往下有十块出头的白沙、红塔山压着,往上又够不着中华、黄鹤楼的档次。更要命的是,这两年各省都在搞自己的「20元档明星产品」,像湖南的白沙(硬精品)、浙江的利群(新版),哪个不是地头蛇?厦门烟想插一脚,难!
其次是健康风潮的冲击。现在的年轻人,买包烟比买手机还纠结成分表。厦门香烟那个「焦油量12mg」的指标,放在五年前还行,现在跟中南海8mg、南京(炫赫门)的细支烟比起来,简直就是「自杀式配方」。更别说电子烟抢走了大批30岁以下消费者,有个95后跟我说得直接:「抽传统烟?那不如直接去吸汽车尾气!」
图片来源:www.taoyan.cc
最后是渠道建设的老大难。别看厦门烟草在省内铺货铺得跟毛细血管似的,出了福建就抓瞎。北方的便利店老板压根不会主动进货——「这烟摆三个月都卖不完,占着柜台还得交陈列费」。倒是有些旅游景点想打「地域特色牌」,结果游客买回去发现外地根本买不到,复购率直接归零。
三、突围之路该怎么走?
不过话说回来,厦门香烟真的没人抽吗?在厦门中山路的老茶摊上,照样能看到大爷们抽着七匹狼侃大山。问题在于,这种「地方情怀」没法复制到全国。个人觉得他们得学学云南烟商的套路:
图片来源:www.taoyan.cc
1. 搞点「限量版」饥饿营销——比如出个鼓浪屿音乐节纪念款,只在特定渠道发售
2. 研发符合新国标的低焦产品——趁着2025年烟草新规实施,推个8mg的「厦门蓝」系列
3. 玩转文旅融合——在厦门机场搞个香烟文化体验馆,游客扫码就能全国包邮
当然这些招数能不能奏效还两说,但至少比现在「躺平」强。毕竟在这个连电子烟都开始内卷的时代,老字号要是还端着「酒香不怕巷子深」的架子,怕是真要被扫进历史垃圾堆了。
图片来源:www.taoyan.cc
说到底,厦门香烟的困境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所有地域性品牌转型的艰难。当「地方特色」从优势变成包袱,当「老字号」三个字不再自带流量,除了拥抱变化,还能怎么办呢?或许正如那个在断头台上醒悟的少年烟民的故事,有时候,改变虽然痛苦,但可能是唯一的生路。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采集网络资源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。